alone/lonely
“寂寞从来不会主动找人,都是人找寂寞”
记录于2020.04.12 北京
2.9号进的京,到今天已经两个月了
3.2号开始上班,到今天已经一个月零十天了
这些天很少有不焦虑的日子,它们有个共同点就是: 有事做,或是下班前和导师的交流很充实愉快;或是今天做了一道不错的菜又认真学习了一段时间;或是一直在路上骑行,见朋友,看风景;或是和老席一起打电话搭网站;或是和几个朋友一起开黑扯淡……
人不是因为一个人就会孤独,而是因为思想在动,身体却在休息,所以焦虑,所以不安,从而心生埋怨,埋怨自己一个人,埋怨没有人了解自己。
前些天,老席在朋友圈说建议大家看看qq空间最早的动态,会看到小时候的自己多么傻×,两天前我去看了(好像我随时都有时间🙃)。然而,我发现可悲的是,初中的我到现在一直都没有变,说说里尽是“孤独” “成长” “改变”的言论。同时,我也发现了一些评论,原来我以前的生活中总有几个人一直在,然而我却一直在诉说孤独。其中有一条:“从来寂寞都不会找人,而是人找寂寞”,这是徐菁在我的日志《我是梦想家》下边写的(2012.04.30),我突然就又想到她送我的一本书《我的温柔死神》,是一篇漫画,她在扉页给我写到:“可能所有人都消极过,可我们应该记得,为了那些疼爱、珍惜我们的人,我们都应该好好活着。 …… 因为有人牵挂,我们从不孤独。 ——于2012年7月12日”。她让我珍惜这本书,然后我也只是看过一遍就放在了书架上,而送书的人呢,鲜有联系。她担心我是lonely,而我可能只是alone.
老席说的不错,初中的时候确实挺可笑的,明明是贪玩享乐,却自己在家学不进去习的时候假装思考人生,继而觉得孤独,久而久之养成了“孤独的习惯”,没事做,不想做,懒得做就把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归为孤独,思想对于孤独的反应越来越强烈,而人对孤独的认识确越错越深,把害怕平庸,逃避努力产生的焦虑统统归为孤独,然后成了一种习惯性的孤独。8年前已经有人告诉我了,我根本不理解,现在好像懂了,可她已经是8年后的她了,我还在8年前董老师给我的评语中—— 不争。
哈哈,想想现在也挺可笑的,放下笔可能又回到了打开这个本子之前的状态,“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,没有一丝丝改变”,跟初中的自己不一样的可能就是那时候想发就发了,而现在却不愿意(或害怕)让别人知道了。
但想到之前自己判断的“习惯性孤独”产生的原因也不应该都是错的,觉得是小学二年级从老家到城里上学生活的变化,因为我二年级之前的回忆从来没有一个画面是自己一个人,大哭大笑总有人在,而三年级的时候我平时在老师家住,周末就去姑姑家,回忆中经常是一声不吭,还有周日姑姑家安静又昏暗的客厅,太安静了,在学校的日子没记得多少,可能那是最欢乐的时光,寒暑假印象倒是深刻,都是我和我爸两个人的画面,我爸确实让我收获了许多,但是我觉得可能限制我的更多。
现在,我清晰地意识到我是有欲望的,我还有虚荣心,目前,最迫切的是打破孤独的的习惯,只有自己强大了,才有人真正尊重你。当我计较他人谈论我的某个方面时,这个方面就是我要为之努力的,焦虑的培养液也正是打破不争的助燃剂。
感谢父亲,感谢每一个帮助我,陪伴我的人。
2020.04.12 北京
不是遇见她之后我才变的,
是改变之后的我才有机会遇见她
河南建业 1994-2020